2025年,中药材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暴跌。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总指数较2024年8月下跌约22.1%,回落至2022年水平;2025年以来,1095个监测品种中75%出现下跌,其中108个品种跌幅超过30%。
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兼具药用价值与食品属性的特殊品类,在这场暴跌中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分化态势:短周期品种如茯苓、百合价格持续下行,长周期品种如黄芩、黄精则保持稳健甚至逆势上涨。这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转型。
一、价格分化:生长周期主导的市场格局
(一) 短周期品种: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承压
以生长周期1-3年的茯苓、百合、枸杞为代表,2025年价格持续走低。据中药材天地网监测,茯苓统货价从2024年的27.5元/公斤降至23元/公斤,云南产区鲜货跌破10元/斤,种植户弃种面积占比达30%;龙牙百合干片价格较年初下跌20%,湖南隆回产区库存积压超2万吨;宁夏枸杞统货价从35元/公斤降至28元/公斤,全国库存消化周期达36个月,远超正常的12-18个月周期。
(二) 长周期品种:供需紧平衡支撑价格韧性
生长周期3年以上的黄芩、滇黄精等品种表现出较强抗跌性,部分品种价格逆势上涨。山西黄芩因前两年干旱减产30%,叠加化妆品、凉茶饮料等新兴需求增长,干货缺口达3万吨,价格从40元/公斤升至46元/公斤;滇黄精因种植周期长达6年,扩种难度大,2025年价格微涨15%,优质道地货源(云南西双版纳产)溢价达20%。这类品种因扩种难、需求多元化(药用+食品加工)形成价格支撑。
二、震荡根源:三个“倒逼”撕碎旧格局
(一)政策倒逼“清劣
2025年10月实施的新版《中国药典》对药食同源药材提出更严格的质量要求:禁用农药种类从33种扩至47种,新增52种药材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并强制要求全过程溯源。这一政策使60%的散户库存急于清仓,短期内市场供应量激增。同时,中成药与中药饮片集采政策向下传导压力,倒逼上游原料降价。2025年第二批中药饮片集采覆盖18种药食同源品种,百合、枸杞中标价较市场价低10%-15%,进一步压制普通货源价格。
(二)需求倒逼“提质”
2025年市场调研显示,72%的消费者在购买枸杞、百合等产品时会关注农残、硫含量等指标,愿意为优质品支付20%-30%的溢价。这种需求升级推动优质优价机制形成:云南有机茯苓因符合欧盟标准,出口价达45元/公斤,是内销统货价的1.9倍。
(三)资本倒逼“去泡沫”
2020-2023年,受疫情影响以及资本炒作,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吸引大量种植户跟风扩种,刺激全国种植面积激增:茯苓全国种植面积扩大40%,2025年预计产能58万吨,较实际需求过剩29%;百合主产区湖南、甘肃种植面积扩张50%,产能达6万吨,超出市场需求71%。当资本炒作退潮,囤积库存集中抛售,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行。
三、未来趋势:短期承压与长期机遇
(一)短期风险:过剩产能出清尚未完成
2025年下半年,根茎类药食同源品种(如茯苓、山药)将集中产新,预计新增供给15万吨,进一步加剧过剩压力,百合、枸杞、酸枣仁等价格可能进一步下探。此外,无溯源、低质量库存的清仓过程仍将持续,短期内压制市场信心。
(二)长期机遇:规范化与功能化转型
随着2025版《药典》落地和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覆盖率提升(目标2026年达50%),行业将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具备生态种植、溯源管理能力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可关注黄芩、滇黄精等供需紧平衡品种,以及茯苓、山药等药食同源品类的深加工机会 。
2025年中药材市场的暴跌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阵痛,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本质上是中药材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必经阶段。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药材好,药才好。”只有坚守质量底线,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实现中药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让“道地药材”真正成为健康中国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