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直销企业在华的“退潮”态势已持续数年,从康宝莱、如新到欧瑞莲,头部企业的业绩下滑、经销商流失、市场份额收缩成为常态。但“衰退”是否意味着彻底离场?它们又能否找到破局之道,实现“卷土重来”?
一、衰退已成定局:业绩数据尽显颓势
曾几何时,外资直销企业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凭借独特的销售模式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近年来,形势急转直下,它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业绩大幅下滑,增长动能全面衰退,昔日辉煌已然不再。
头部企业数据尤为凸显这一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康宝莱中国区净销售额为6480万美元,与2024年一季度的7520万美元相比,下降幅度高达13.8%。如新集团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收入2.35亿美元,同比下降21.1%;欧瑞莲2025年全球市场Q1同比下降7%至1.652亿欧元,Q2同比下降10%至1.329亿欧元,中国区下滑幅度与之基本持平;USANA(优莎娜)2025年一季度中国区业绩1.19亿美元,同比下滑7%。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外资直销企业在华已陷入发展泥沼。
二、衰退原因:多重压力下的集体失速
深入剖析,外资直销企业在华全面衰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被分流:本土代餐品牌(如WonderLab)以电商渠道快速抢占年轻市场,2023年代餐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功能代餐占比45%;司美格鲁肽等“减肥针”凭借临床效果分流体重管理用户,2024年在中国减肥适应症销售额达40亿元,直接冲击康宝莱等企业的核心业务。
- 模式遇瓶颈:传统直销依赖的“人际网络+线下会议”模式,在电商和私域流量崛起后逐渐失效。2024年线上渠道贡献近50%销售额,而外资企业数字化转型滞后——康宝莱抖音粉丝仅十几万,不足本土品牌的1/5,私域运营更是远逊于国内玩家。
- 信任度下滑:部分企业曾因夸大宣传、层级计酬争议陷入舆论漩涡,叠加品牌形象老化(如康宝莱在95后群体中“不够时尚”的认知),消费者认可度持续走低。
- 监管收紧:直销牌照停发、对多层级计酬的严格限制(报酬不得超销售收入30%),让依赖团队激励的外资模式合规成本激增,扩张空间被压缩。
三、卷土重来:需过“三道关”
外资直销企业若想“翻身”,并非毫无机会,但需跨越三大核心障碍:
1.产品能否“本土化创新”?
外资企业的优势在于全球研发资源,但若不能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优势便成短板。例如:
- 可借鉴汤臣倍健模式,结合中医养生理念开发产品(如添加枸杞、茯苓等草本成分),打破“西式营养”的刻板印象;
- 针对下沉市场推出高性价比单品,而非一味主打高端线——2024年三线及以下城市代餐销售额增长40%,这一市场尚未被外资充分挖掘。
2.渠道能否“数字化重生”?
传统直销模式必须与数字工具深度融合:
- 搭建“线上引流+线下服务”闭环:如安利通过AI客户管理系统实现40%线上业绩,外资企业可复制这一模式,利用直播、社群运营激活私域流量(2025年私域市场规模将破2.6万亿元);
- 重构经销商角色:从“推销员”转为“健康顾问”,通过专业服务提升附加值,而非单纯依赖层级压货。USANA计划2025年提高经销商薪酬并加强培训,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3.品牌能否“年轻化破圈”?
吸引年轻群体需要彻底打破“老派”标签:
- 联名年轻IP(如潮玩、电竞)、发起社交话题挑战(如抖音“健康生活打卡”),贴近Z世代语境;
- 透明化经营重建信任:公开产品研发过程、邀请消费者参与测试,扭转“过度营销”的负面印象。
四、未来展望:“回暖”而非“回到巅峰”
即便突破上述关卡,外资直销企业也难以重现十年前的“黄金时代。中国市场已进入“本土品牌主导、线上线下融合、监管常态化”的新阶段,外资的角色更可能是“细分市场参与者”而非“行业主导者”。
若能抓住“健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2025年中国营养健康市场规模预计超3万亿元,外资企业凭借研发实力和合规经验,或可在高端定制营养、专业健康管理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放下“外资优越感”,真正以“中国市场需求”为核心重构模式。
总之,“卷土重来”的关键不在“重来”,而在“重生”——能否从“全球模式复制者”转型为“中国市场共创者”,将决定外资直销企业的最终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