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研观点:“健康饮品的价值,应建立在科学数据之上,而非概念包装之中。
2025年上半年,白桦树汁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仅抖音平台销售额便突破12亿元,同比激增834.8%,一跃成为植物饮料细分赛道增速冠军。这种只生长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森林饮料”,随着农夫山泉、大窑、汇源等饮料巨头相继入局,正摆脱“地域特色饮品”的标签,被包装成 “天然养生水” 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在“液体黄金”、“解酒护肝”、“祛痰止咳”、“美容养颜”等营销概念背后,其真实营养价值与市场乱象引发行业广泛争议。
一、巨头竞速:扎堆入局抢占新赛道
2025年上半年,被贴上“液体黄金”“天然养生”标签的白桦树汁,吸引超20家企业密集入局,试图抢占“养生饮品”赛道红利,快速分割市场。
01、大窑饮品:场景创新与年轻化表达
6月,大窑饮品推出白桦树汁汽水,以"天然原料+经典汽水"的跨界组合开辟新赛道。通过≥2.5%的白桦树汁添加量,将"液体黄金"的天然属性与碳酸饮料的劲爽口感相结合,精准适配烧烤、火锅等餐饮场景。
02、汇源:全产业链控制的性价比路线
6月同期,汇源推出NFC(非浓缩还原)白桦树汁,自建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树汁产业园,采用原液锁鲜技术保留活性成分,强调60年树龄白桦树的原料优势。
03、农夫山泉:高端化路径与品牌协同
7月初,农夫山泉母公司养生堂在山姆会员店独家推出白桦树汁饮品,以"100%天然原汁"为核心卖点,开启高端市场布局,精准锁定中高收入家庭客群。强调源自北纬45°大兴安岭高寒地区,严选胸径≥20cm的成熟白桦树。
04、元气森林:供应链深耕与全场景覆盖
元气森林通过与伊春当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布局白桦树汁赛道,主打"零添加水、防腐剂与人工甜味剂",适配便利店、健身房、高端酒店等全场景覆盖需求。
此外,中国农垦集团、北京同仁堂等企业亦纷纷跟进,推出各具特色的白桦树汁产品,形成从高端原汁到风味饮料的全价格带覆盖。
二、营养成分:科学数据揭示真实价值
根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医药学院药学院、复旦大学等多个权威数据来源,白桦树汁的核心成分如下:
水分:占比超99%,与普通饮用水无异。但口感清甜,适合作为“喝水替代品”。
糖类:总糖含量0.5%-2%,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低于椰子水(2%-3%),且每100ml仅提供约4-8大卡能量。
矿物质:钙含量53mg/L、钾41mg/L,锌0.38-0.75mg/L,其中锰含量相对突出1.01-2.76/L,可提供每日推荐摄入量的43%-120%,但其他元素贡献有限,整体含量低于椰子水。
维生素:白桦树汁中维生素B1含量为0.004-0.007mg/L,维生素B2为0.095-0.105mg/L,维生素C为0.25-5.00mg/L,维生素E为0.001-0.005mg/L,各类维生素含量均远低于每日推荐摄入量,且低于常见果汁。
氨基酸:含在41-93mg/kg范围之内,远低于豆浆(约3g/100ml)或牛奶(约3g/100ml)。
功能性成分(三萜和多酚):白桦三萜中的白桦脂醇、白桦脂酸虽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抗肿瘤、抗炎潜力,但这类成分主要存在于白桦树皮中,树汁中含量极低,总三萜含量平均值为13.73mg/L,日常饮用无法实现宣传功效。白桦树汁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活性远不及蔬果(如蓝莓、绿茶),含量在2.1-7.8mg/L范围之内,仅为绿茶的1/20,若以补充抗氧化物质为目的,日常饮用的性价比远低于直接食用新鲜蔬果。
因此,从营养密度、功能性等维度来看,白桦树汁与豆浆、牛奶、椰子水、蔬果等存在明显差距。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直言:“白桦树汁中维生素含量较低,其他营养素含量也不显著。商家若过分宣传、夸大其功效,便有炒作之嫌。”
三、标准缺位:市场乱象的核心根源
当前白桦树汁市场的混乱局面,根源在于标准体系的不完善。白桦树汁作为小众品类,目前并无专门的国家标准。目前多数企业执行《植物饮料》(GB/T31326-2014)推荐性国标,该标准仅要求原汁含量≥10%即可上市。2025年3月13日,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桦树液采集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对桦树液采集行为负监管责任。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5月17日实施的《天然白桦树汁》团体标准(T/CNHFA424-2025)首次对"天然白桦树汁"从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等维度作了科学定义,同时对白桦树汁中的关键性物质三萜和多酚的总含量首次给出了规范性的科学测定方法,但该标准非强制性,仅少数企业采用。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
T/CNHFA424-2025《天然白桦树汁》

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中国防伪行业协会7月发布的《天然白桦树汁真实性识别技术导则》引入核磁共振(NMR)检测技术,可识别5%以上的掺假行为,但仅有林源春等少数品牌引入第三方公证检测,其产品经过复旦大学检测和云尚公证处公证,证实为纯白桦树原汁。部分产品实际并无白桦树汁却打概念,微量添加冒充原汁,低含量虚标百分百等现象屡见不鲜"。
四、“智商税”迷局:营销套路与消费误区
01、功效夸大:无科学依据的“健康暗示”
虚假功效宣传:部分品牌宣称产品“缓解痛风、抗疲劳”“解酒护肝”,甚至绑定“劳斯莱斯车主都在喝”“商务大佬必备”等标签,塑造阶层认同感与健康价值。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信息,2025年3月,呼伦贝尔某企业因宣称“缓解痛风”、“止咳、祛痰平喘”等功效,违反《广告法》,被罚款2万元,相关产品下架。地域稀缺性误导体现在:商家通过“大兴安岭”“北纬 52°”“每年仅15天采集窗口期”等概念刻意营造稀缺感,却回避关键事实——单株白桦树日产汁量可达 1-1.5kg;仅黑龙江省白桦树面积就超1000万公顷,白桦树汁蕴藏总量达5800万吨,资源储备足以支撑未来数十年规模化开发。2025年该省预计采集量20万吨,仅占年可采量(580万吨)的3.4%,实际采集量远低于资源可承载水平。
02、以次充好:成本与溢价严重错位
品质与宣传脱节:与虚假宣传并存的是产品以次充好的乱象。大量产品违规使用NFC标签,刻意模糊植物饮料与非浓缩还原果汁的区别。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涉及“白桦树汁”的投诉达73条。其中,有消费者反映在电商平台购买的所谓“100%白桦树汁”,实际收到的却是配料表为“水、白桦树汁和添加剂”的“白桦树汁味苏打水”。
消费认知误区:复旦大学调研显示,83%的消费者认为“高价=高品质”,但60%的高价产品未通过NMR真实性检测,“高价”未对应“高纯度”或“高营养”,部分消费者因“高端养生”心理支付不必要的溢价。
03、贴牌代工:品控失守下的市场紊乱
部分中小品牌自身无原料采集、生产加工能力,完全依赖第三方代工模式,生产环境简陋、品控体系缺失,为压低成本生产“伪白桦树汁”,低价劣质、成分不纯的产品充斥市场,扰乱价格秩序,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
五、理性选择:消费者选购指南
依据权威机构建议,消费者可通过“三看一查”规避误区,选择合规产品:
看标准:优先选择执行《天然白桦树汁》团体标准(T/CNHFA424-2025)或黑龙江地方标准(DB23/T2656-2020)的产品;配料表中“白桦树汁”需排名第一(若“水”排名第一,实为风味饮料,营养价值可忽略)。看宣传:警惕“解酒护肝”“抗癌消炎”“提升免疫力”等绝对化功效宣传,目前白桦树汁在我国仅限作为普通食品,未获批保健食品,宣称保健功能或治疗疾病作用则构成违法。看配料:若配料表含“水”“二氧化碳”“人工甜味剂”“香精”,本质是白桦树汁风味饮料,无需支付“天然原汁”溢价。查检测:主动要求商家提供NMR指纹图谱检测报告,关注核心指标“三萜、多酚、氨基酸”含量,确保产品真实性。
结语:白桦树汁的热潮本质上反映了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饮品的需求升级,但任何品类的长远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之上。褪去"液体黄金"的营销外衣,这款源自森林的饮品其真实价值在于清新口感和补水功能。对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天然”概念,关注成分表与检测报告,是避免交“智商税”的关键;对行业而言,加速标准落地与技术透明化,才能让这一品类从“营销狂欢”走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