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资讯

中国首创数字标签落地,为保健食品注入“信任竞争力”

2025-09-11

  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电商平台37%的“蓝帽子”产品为普通食品假冒,68%的中老年人无法辨别产品真伪。2025年9月8月《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的落地,为这一乱象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数字标签通过“技术防篡改+信息全透明+监管全链路”的三重机制,不仅成为保健食品的“电子身份证”,更推动行业从“营销驱动”向“品质竞争”的深层变革。
  01、功能宣称的技术封印:终结虚假宣传的生存土壤
  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核心差异在于其功能宣称的特殊性,而数字标签通过刚性技术约束,从源头遏制了“夸大功效”“偷换概念”等行业顽疾。根据《公告》要求,保健食品数字标签内容必须与其注册备案信息完全一致,任何修改需记录修改者、时间及内容,形成不可篡改的操作日志链。这种“区块链+动态存证”技术,使每一项功能宣称都可追溯至审批源头,彻底终结了传统标签时代“文字游戏”的操作空间。
  东阿阿胶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升级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驴皮DNA全流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驴皮产地、加工环节到质检结果的完整数据链。这种“DNA级溯源”不仅验证了原料真实性,更将“滋阴润燥”等传统功效宣称建立在科学实证基础上。威海市文登区道地参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产品的检验报告纳入数字标签,消费者扫码可获取第三方检测数据,彰显了品牌责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对消费者而言,数字标签构建了“扫码即验真”的便捷路径。以多种维生素为例,其数字标签不仅明确标注“适宜人群:需要补充多种维生素的成人”“不适宜人群:婴幼儿”,更通过视频解读功能说明“不能替代药物”的核心提示,有效避免了特殊群体的误购误用。这种精准的信息传递,正是数字标签对保健食品消费安全的独特保障。
  02、产业端合规升级:从“营销驱动”到“信任变现
  保健食品消费群体呈现明显分化特征——中老年群体注重功效安全性却面临阅读障碍,年轻养生族追求成分透明度但缺乏专业知识。数字标签通过“千人千面”的信息适配能力,构建了覆盖全人群的信息服务网络。《公告》特别强调数字标签应支持页面放大、语音播报等功能,这对保健食品的目标受众具有特殊价值。
  威海方正纳豆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这种价值:其数字标签不仅用语音播报功能解读“纳豆激酶”的作用机制,还通过图文食谱指导正确食用方法,解决了老年人“看不清、看不懂”的痛点。数字标签还突破了物理版面限制,实现深度信息分层展示。
  对行业而言,数字标签推动形成“合规溢价”的良性循环。威海13家试点企业的经验显示,通过数字标签公开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后,即便成本略有上升,仍能凭借信任优势获得市场认可。这种“透明化带来的竞争力”,正在倒逼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03、挑战与展望:从技术落地到生态成熟
  尽管成效显著,数字标签的全面渗透仍面临现实挑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改造成本高、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需借鉴威海“政府补贴+平台化服务”模式降低接入门槛。消费习惯培养同样关键,尤其需要通过社区科普、药店引导等场景化教育提升使用率。
  数据安全与功能边界也需明确规范。部分企业在数字标签中植入大量广告弹窗,甚至将购买链接置于核心信息区域,这种过度商业化行为违背了《公告》中“不得有干扰元素”的要求。未来需通过标准细化,明确广告信息与法定标签内容的物理隔离,确保数字标签的公益性定位。
  结语:从消费端的适老化改造到产业端的合规转型,数字标签正在重塑保健食品的价值链条。当老年人通过语音播报读懂成分安全,当企业凭借透明化数据赢得市场认可,这种“技术赋能信任——信任反哺产业”的闭环,不仅破解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信任赤字,更构建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正是数字标签的深层价值——让每一份保健食品的选择都基于真实信息,让每一次合规投入都转化为市场。

版权所有©北京中健天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