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数据,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突破2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 2.4 亿,相当于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受高尿酸困扰,痛风患者超过1466万。据行业预测,这一领域的整体规模已具备冲击千亿级的潜力。但与这庞大需求形成尖锐对比的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具有"调节尿酸"功能声称的合规保健食品几乎为零。这片承载着亿万患者健康期待的蓝海市场,正等待开启破局时刻。
高尿酸血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第四高",其患病率在过去十年间从10.1%飙升至14.0%,青年男性患病率更是高达32.3%。这种爆发式增长催生了特殊的消费现象,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90后"尿酸监测产品消费增长达255%,抖音平台"降尿酸零食红榜"类内容累计播放量超过5亿次,无糖酸奶、原味核桃等普通食品被赋予降尿酸期待,暴露出巨大的市场空白。
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一方面,非法添加屡禁不止。2025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多起食品中非法添加非布司他衍生物案件;另一方面,合规产品宣称受限,企业陷入“研发有成果,落地无依据”的困境。
1丨政策曙光:关节健康功能的“方法论参照”
政策是国产降尿酸保健食品的“第一道闸门”,我国保健食品功能目录实行严格的准入制,新功能从立项到入目录平均需5-8年,但转机已经开始显现。
2025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有助于维持关节健康》征求意见稿,这是 2023年新功能评价细则实施后首个拟新增功能。虽未直接提及尿酸调节,但关节健康与痛风防治的强关联性,为“调节尿酸代谢”功能的论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该意见稿明确要求以人体试食试验为核心依据,并配套发布技术指导原则,为后续目录扩容奠定基础。
2丨技术攻坚:从专利储备到临床验证的跨越
技术是破局的“核心引擎”。国产企业已在降尿酸食品研发上积累大量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2025年间我国公开的"降尿酸""尿酸调节"相关食品专利达136项。技术路径已从传统“经验型配方”转向“精准化干预”:但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产品”,仍需跨越“临床验证不足”的死亡谷。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国内73项降尿酸干预性研究中,仅 6项涉及保健食品,且样本量均未超300人。反观西班牙Lit-Control产品,上市前已完成1200例受试者的多中心研究,且被欧洲泌尿学会指南引用,这种循证优势正是国产产品的主要短板。
2025年2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的《保健食品真实世界研究指南》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收集真实消费场景数据,可将有效性证据积累周期从3-5年缩短至12-18个月,大幅加速技术转化。
国产降尿酸保健食品的破局进度,取决于政策、技术、市场三大变量的协同程度。基于当前研发进度和政策环境,“调节尿酸代谢”功能或于2027年前进入公示阶段,如政策审评与技术验证"无缝衔接",申报企业提前布局临床数据储备,首个合规产品有望2028年前实现上市,为国产产品打开政策闸门。
政策端:政策变量是决定时间窗口的关键。"调节尿酸代谢"功能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建立标准化的尿酸评价方法、明确功效判定指标(如血尿酸降低幅度、痛风发作频率等)、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适宜量标准。这些工作若能在2026-2027年完成,将为产品审批扫清最大障碍。
技术端:技术成熟度决定产品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功效成分的稳定性控制;二是量效关系的精准界定;三是安全性的长期验证,特别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评估。
市场端:市场培育速度影响产业回报周期。国产产品可借力三类渠道加速渗透:专业医疗渠道(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健康管理平台、电商健康板块。汤臣倍健通过万人真实世界研究积累的数据已成为健力多产品的核心营销素材,这种"循证营销"模式值得借鉴。
2.4亿患者的健康需求,正在推动降尿酸保健食品从边缘市场走向行业焦点。庞大的患者基数、明确的消费需求、政策放开预期、技术储备初步形成,先发企业有望获得显著优势。对企业来说,当前阶段的关键是:提前进行技术布局、探索真实世界研究应用、跟踪政策动态、建立渠道关系。在政策闸门打开时,能够第一时间推出合规产品。
早期布局者将在2030年2.4亿患者的巨大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分享这场由政策、技术和需求共同推动的产业红利。